南京:讓和平與發展的薪火代代相傳
2021/01/15 | 夏婷婷 鄭格格 | 收藏本文
上個世紀前半葉,人類兩度經歷戰爭浩劫。飽經戰爭創傷的南京在苦難中頑強屹立,生活在這兒的人們也格外珍惜和平。
“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和平就像空氣、陽光、水一樣珍貴。今天的南京,作為中國唯一的國際和平城市,在新時代的座標下,用“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口號向世界宣告——南京,因創造而美麗,因和平而興盛。
傳播和平使命
今日南京,現代化都市建設勾勒出創新名城的風姿,十里秦淮槳聲燈影處處迴盪着古都的魅力。很難想象,歷史上這座“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曾數次遭遇滅頂之災,歷經滄桑。和平與發展因此成為這座城市永恆的訴求。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飽受創傷的南京積極發出“南京和平共識”,呼籲匯聚全球和平力量,倡導培育和平文化。南京向世界傳遞着共築和平的願景,期盼和平的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為一片和平的森林。
翻開南京的歷史,和平基因早已深植於城市悠久的文化積澱中,這片土地對和平的渴望與追求從未停息。
1800多年前,東吳使者從南京出發,開啓了對外合作交流的探索之路;600多年前,航海家鄭和從南京出發,七次遠洋航行,抵達非洲東海岸,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
自2014年開始,南京每年都舉辦的國家公祭日活動,其影響已經超越一城一地,成為悼念遇難同胞、捍衞歷史記憶、祈願世界和平的國家行動。這也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人類尊嚴的堅定立場,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
2017年,南京成為國際和平城市,南京大學設立了中國唯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通過不斷深化和平學研究,廣泛開展和平文化交流,大力推廣和平理念教育,把和平心聲傳向世界。
和平,不僅僅是狹義的反對戰爭,更是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全球化進程中的各種矛盾與挑戰,包括保護環境、消除貧困、反對歧視等。
首屆南京和平論壇啓動儀式
空氣污染,一個讓人恐懼和擔心的名詞。“南京藍”卻成為南京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名片,頻頻刷屏朋友圈,全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28.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達到7年來最好水平。這場藍天保衞戰,賦予城市一雙智慧的“生態眼”:南京將佔95%工業廢水污染負荷的319家工業企業、6個飲用水源地、7條主要入江支流、9大片區機動車尾氣、1400多家建築工地,以及長江岸線、工業園區,全部納入實時監控。
讓水源安全、空氣清新,推進高效能治理,南京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打造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的生態環境。22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100%,水環境質量位居全省首位,入選全國首個生態園林城市。
每天清晨和傍晚,風景如畫的長江濱江風光帶,到處可見鍛鍊休閒的人羣。正在推進中的沿江兩岸九大城市客廳建設為市民提供了廣闊的公共空間,“人在城市詩意棲息”,從詩歌走到現實,南京已成為國際友人嚮往的城市之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更多的動盪、風險和不確定性,南京更加深刻認識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現實意義。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人類的健康與幸福,都必須建立在命運與共、休慼相關的理念基礎上。
2020年9月21日,南京舉行了“青年在行動”2020國際和平日活動。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青年齊聚南京,分享他們如何加強合作、傳遞和平理念的行動與解決方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南京市簽署合作備忘錄,連續三年每年共同主辦南京和平論壇。
10月24日世界聯合國日,舉辦了第一屆南京和平論壇,除南京主會場外,還在中東、中亞、非洲、歐洲、南美等區域五個城市舉辦平行論壇。各方將進一步密切合作,共同建設和平環境、促進和平文化。來自世界各地渴望和平的人們以積極態度針對貧困、暴力、歧視、環境污染等全球化問題探索解決方案;鼓勵以和平路徑化解諸如社會階層、種族、性別、代際乃至家庭的矛盾與衝突。
首屆南京和平論壇現場圖
南京發出的強烈吶喊,得到全世界的積極迴應。近年來,南京已經與95個境外城市建立了友城關係,吸引了108家世界五百強企業落户。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南京始終堅持開放合作,與28個國際友城展開抗疫合作,演繹了攜手戰疫的生動故事;積極穩妥做好入境人員的各項服務,累計安全接納中外旅客4.5萬餘人。
讓和平與發展的薪火代代相傳,將和平願景融於合作共贏之中,南京走出以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新時代“一帶一路”;實施全球夥伴計劃,深化與其他國家地區的交流,力爭把新時代的“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以藝術致敬和平
“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從百里秦淮到萬里長江,迢迢流水涵養了1800年延綿不絕的南京文脈;從“天下文樞”到“文學之都”,古今兩張文化名片,見證了南京輝煌的進步歷程,也書寫了南京和平發展的壯闊篇章。
近年來,南京通過開展文學、藝術、多元創新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對話,讓不同文化之間增進相互理解、消除隔閡,通過藝術作品向世界傳輸和平與發展的理念,讓世界感受南京的美和友好。
2020年,南京大屠殺期間庇護數萬中國難民的辛德貝格紀念雕像在英雄家鄉丹麥奧胡斯市揭幕。當日在奧胡斯馬瑟里斯堡紀念公園,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親自為雕像揭幕,以此紀念辛德貝格的義舉,傳遞中丹兩國人民的和平心聲。同期,南京還與奧胡斯市檔案館聯合舉辦了《辛德貝格:丹麥的“南京英雄”》專題展;兩市還以此為契機簽署了友好合作備忘錄,從和平文化到科技、經貿開展全方位合作。
用藝術致敬和平,一尊雕像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開始在中國南京實施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中國人慘遭殺戮。
當時,正在南京江南水泥廠工作的辛德貝格利用外國人身份,在水泥廠周邊設立難民營和難民醫院,庇護並救治了數以萬計中國難民,還用照片和信件記錄了侵華日軍暴行。當時,辛德貝格在水泥廠樓頂用顏料畫了巨大的丹麥國旗,以免遭日軍轟炸,是當之無愧的南京的“丹麥英雄”。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出席“辛德貝格”雕像落成揭幕儀式併為雕像揭幕
在活動策劃初期,如何克服意識形態差異與文化偏見,以國際化的表達方式講好南京和平發展故事?如何表現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打動丹麥民眾,以藝術致敬和平之心?如何從單向“走出去”,到多方合作“走進去”,南京在丹麥辛德貝格家鄉的實踐探索了一條破題之路。
除外事、文旅、紀念館等部門和機構外,南京集合清華美院、同濟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藝術學院、英國倫敦大學等高校共同協作,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東部機場集團、南京愛德印刷公司、南京十竹齋畫院等企業深度參與,雲錦、蘇繡、金石傳拓等領域藝術家及媒體人士、翻譯家、企業家等各方力量無償奉獻、緊密配合,並與來自德國、英國、冰島、丹麥的國際知名社會活動家、藝術家、學者,組建高效的國際工作團隊,打造開放性的合作平台,實現最大聯動效應。
在歷時兩年的雕像創作過程中,中丹兩國藝術家收穫了獨特的合作體驗。為最好地詮釋出辛德貝格無疆大愛與奉獻精神,雙方多次互相到訪,溝通交流創作想法,結合雙方的文化背景與表達理念,共同創作了這一象徵兩國和平友好的藝術作品,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促進文明共鑑。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一場活動,温暖了兩城人,更堅定了南京和平發展的決心。活動吸引了國際社會和丹麥民眾的廣泛關注,BBC、美聯社、《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國際主流媒體對本次活動均給予了高度正向的報道,有效傳遞了中國和平心聲,形成了良好的國際輿論。
2020年,一系列祈願世界和平、傳遞和平文化的活動在南京舉行。作為2020國際和平日活動之一,“藝術致和平·青年分享會”用一場音樂、詩歌、舞蹈的跨界表演,表達和平理念,促進對話交流,上演了一次對和平的告白。7歲的南京女孩Miumiu和英國海歸唱作人司徒赫倫合唱《Fly me to the moon》,開啓了這場和平藝術盛會。隨後,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通過詩會的形式,在誦讀中表達對和平的守望。
南京在全力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秉持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促進非洲青年應對疫情計劃,邀請創意網絡城市“文學之都”成員設計海報為中國武漢加油,發起“共讀經典”國際文學作品領讀活動,用文學力量温暖全球人心,向世界傳遞命運與共的堅強信念,再次彰顯了南京同舟共濟、愛好和平的道義擔當。
“青年在行動”2020國際和平日活動
為世界和平貢獻南京力量
一個理念凝聚一座城,一座城引領一羣人。因為愛好和平的共同心願,千千萬萬的和平愛好者共同守望南京。
“青年人心懷夢想,並且為之奮鬥,他們是對未來最積極、最有信心的一羣人。”青年佔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力量,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深化國際團結與合作的紐帶。2020南京和平論壇和國際和平日活動重點關注青年行動和實踐,來自國內外不同領域的青年代表展開對話和討論,分享交流青年實踐經驗,提供解決方案,為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可持續和平建設貢獻青年智慧。
巴基斯坦姑娘一霎是家鄉唯一上過大學並讀到碩士的女性。她的家鄉因為邊境衝突被摧毀過兩次,她也曾作為難民顛沛流離。一霎深切體會到教育的價值,畢業後加入公益組織,盡力幫助更多人獲得教育的機會。她認為,青年樂於實踐,敢於創新,在構建世界和平中具有重要意義。她希望更多年輕人和她一起,為人類和平努力。
青年學者代表朱清,分享了自己搭建中非和平青年成長平台的經歷。他認為,通過數字化的內容分享,讓各種文化和聲音得到關注,不僅可以幫助更多當地青年就業,也能促進跨文化交流,增加和平對話的可能性。
如何增強青少年社會責任意識,踴躍加入到促進和平建設的可持續公益事業中來?巴基斯坦來華留學生李卡創建了FCTA平台,“由同情到同行”,打造了一個獨特有效並且涵蓋社會福利和公益項目實踐的南京青年平台,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其中,對和平與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和合之音·美美與共”——紀念聯合國成立75週年友好音樂會在日本名古屋舉辦
加強對女性和兒童等弱勢羣體的保護,標誌着一個社會的文明高度。女性聯盟聯合創始人康航輝創立“我很棒”工作坊、跨行業導師對話、技能培訓等項目,為職場女性創造美好未來提供平台。南京圓夢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祕書長張瑞雪則以“發光的鄉村”鄉村兒童關愛計劃和“圓夢教室”計劃案例,促進公平教育發展。
貧困引發的動盪和災難,在人類歷史上不在少數。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這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一條目標,也是中國當前最重要的目標。陝西洛南縣寺耳鎮黃龕村大學生村官羅嬋通過註冊公司,發展當地食藥用菌特色農產品,用三年時間幫助黃龕村順利脱貧。
正視歷史,方能走向持久和平。在推進史實國際傳播方面,南京不僅記錄歷史上黑暗沉重的苦難,也牢牢銘記璀璨光明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了讓更多的人蔘與到和平建設中,南京注重以國際友人、倖存者及其後人、國際業界專家學者、海外華人華僑的視角,講述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讓“南京記憶”走進國際主流社會,以史為鑑,開創未來。
圍繞國際和平日、國家公祭日等重大時間節點,南京召集國際機構、社會組織,舉辦國際論壇、展覽、和平祈願傳遞等活動,拓展國際和平交流,讓全世界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人們都能參與其中。
此外,南京還積極開展和平價值傳播,南京大學和平學教席已與德國、坦桑尼亞、日本、韓國等多國和平學研究機構合作舉辦研討會,組織編纂《國際和平城市叢書》《和平學辭典》,融入國際和平學研究話語體系,向世界宣示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和平才能實現發展。南京在自身崛起的同時,為加快推進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凝神聚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力量。
相關報道
評論